修订诊疗指南,规范临床实践——《小儿病毒性肺炎中医临床诊疗指南(修订)》解读
为了进一步规范儿童病毒性肺炎的诊治,2011年由汪受传、陈争光、徐珊等在文献研究和专家意见集成的基础上制定的《小儿病毒性肺炎中医诊疗指南》发布。近10年来,随着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发展与相互交流渗透,有关儿童病毒性肺炎的疾病特征、治疗方法、药物研究、预防调护等相关文献大量涌现,为儿童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新思路、新方法,因此,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委员、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任袁斌教授牵头,通过文献检索、专家问卷调查及专家意见征求等研究方法,对《小儿病毒性肺炎中医临床诊疗指南》进行修订更新,最终完成了《小儿病毒性肺炎中医临床诊疗指南(修订)》,并于2023年3月发布。
西医对病毒性肺炎的认识
袁斌教授介绍,病毒性肺炎是指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。临床主要表现为:咳嗽咳痰、痰鸣、发热、气喘,甚者鼻翼扇动、口唇发绀、呼吸困难、下胸壁吸气性凹陷。肺部听诊可闻及固定性的中、细湿啰音,胸部正位片可表现为肺实变浸润阴影或间质性病变,一般呼吸道分泌物或血清病原谱检测可呈阳性,临床血常规常提示白细胞正常或者偏低,而淋巴细胞比例升高,合并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增高,C反应蛋白、降钙素原等其他检验、检查也可协助诊断。
中医对小儿病毒性肺炎的认识
近年来,随着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,中医药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袁斌教授介绍,在中医学里,小儿病毒性肺炎属于中医学的“肺风痰喘”范畴,多因外邪犯肺、痰阻气道,使肺气郁闭所致。中医讲究辨证论治,除常见的风寒闭肺证与风热闭肺证以外,还有痰热闭肺证、湿热闭肺证、毒热闭肺证,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体征辨证。问诊的主要关注点涉及患儿的消化系统及二便,部分患儿出现咳痰无力、气短、动则汗出、神疲乏力、食欲不振、脉细无力时需兼顾肺脾气虚证,或有咳嗽少痰、低热盗汗、手足心热、面部潮红、夜卧不安、大便秘结、脉细数时需兼顾阴虚肺热证。
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中医治疗原则
袁斌教授指出,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治疗原则为扶正祛邪,是指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及调节气血功能,从而恢复机体细胞、组织和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,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。小儿病毒性肺炎的治疗原则围绕宣肺开闭、化痰平喘为主,肺脾气虚者需兼顾健脾补肺益气,阴虚肺热者则宜甘凉养阴、润肺化痰,推荐不同患儿选择不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。
在《小儿病毒性肺炎中医临床诊疗指南(修订)》中根据样本量的大小,对临床试验的推荐等级进行划分,形成A、B、C、D、E共5个推荐级别,中成药部分包括多种推荐: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(推荐级别A)、金振口服液(推荐级别B)、小儿咳喘灵口服液(推荐级别C)等。其中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具有清热解毒、宣肺化痰之功效,曾入选多个临床指南和共识(《山东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》、2023北京春季流感中医药防治方案(试行)等),有充分的临床循证证据和基础研究,是该指南中唯一一个A类推荐的中成药。
应对小儿病毒性肺炎,要加强个人防护
2023年春季以来,人类偏肺病毒在美国各地区呈现高发态势,该病毒正肆虐美国各大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和儿科医院。目前,我国国内也已出现人类偏肺病毒感染,虽然尚没有针对人类偏肺病毒的特异性疗法,也没有针对该病毒感染的疫苗,但《小儿病毒性肺炎中医临床诊疗指南(修订)》推荐的中医防护方法为预防疾病提供了更多思路。
该指南建议,在疾病高发期需要完善宣传教育工作,增强防范意识,勤洗手,注意佩戴口罩,尽量避免去往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,防止交叉感染;季节交替时注意温度变化,做好保暖工作,易感儿童可用芳香辟秽之艾叶、冰片、藿香、佩兰、薄荷等适量,共研成末或直接装入香囊佩戴,夜间可置于枕边。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居室通风,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,饮食清淡,切勿暴饮暴食,少进甘甜,防止助热生痰,适当运动,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,同时关注儿童心理,使其保持愉悦的心情,患儿出现咳嗽时可轻拍患儿背部帮助排痰,并注意临床观察,及早发现病症。
《小儿病毒性肺炎中医临床诊疗指南(修订)》的发布,明确了指南的适用范围、术语和定义、诊断、辨证、治疗、预防和调护等,为儿童病毒性肺炎中医临床实践、诊疗规范等提供重要参考。近期,二次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例有所增多,其中包括儿童二次感染的情况,虽然二次感染后症状通常比第一次轻,但是咳嗽症状依然严重,甚至一部分人群核酸检测转阴后仍然咳嗽。儿童作为易感人群,更需要高度重视,在用药时也要谨慎,可根据《小儿病毒性肺炎中医临床诊疗指南(修订)》推荐,选择不良反应更小的中成药治疗。
来源:中华医学信息导报